四川正南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交流,乡村旅游投资管理
0817-5751555

联系电话

正南昆农业 zhengnankun-agri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南昆农业 > 寺外桃源风景区 > 一个村庄的文化自觉

一个村庄的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20/06/17 寺外桃源风景区 浏览次数:604

“正觉寺村与川北其他村庄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立村’。德孝文化、忠孝文化、乡贤文化在正觉寺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引导作用,文化已成为正觉寺村的灵魂。”5月中旬,来自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华西都市报》《绵阳日报》《南充日报》《广元晚报》等单位的20多名作家、总编在四川省南部县伏虎镇正觉寺村举行采风笔会,参观该村建设的寺外桃源风景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别墅群,观摩由该村农民企业家组织拍摄的川北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一路走,一路看,“四川省首批先进文化示范培育村”“中国特色村庄” 所呈现出来的点点滴滴,让大家感动、振奋、震撼。


文化情怀 培育文化沃土

正觉寺村地处四川省西充县、南部县、盐亭县三县交界处,与川北浅丘的村庄别无二致。海拔两三百米的群山下,一条细小的河沟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东部是水田旱地,西部也是水田旱地。旱地大多是黄澄澄果子挂满枝头的枇杷树,水田部分流转整理,形成波光滟潋的水上乐园。

“布谷,布谷”“豌豆快红,豌豆快红”“李贵阳,李贵阳”……清晨5点过,正觉寺村茂密的树林里,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协奏曲”从窗外飘入,空气中弥漫着月季花香、枇杷果香以及不知名的草香。

“这么早就起来了?”

“嗯,到伏虎场卖枇杷。你也早嘛。”

“我还要去摘枇杷哦,才有卖的。昨天摘的都卖完了。”早起的村民相互招呼着。

晨曦初露,其乐融融。

“上世纪末,我们村打牌、酗酒、赌博、偷盗现象严重,村民之间为一点小事就可发生纠纷。村里赵、王是大姓,宗族之间也有矛盾。你现在看到的变化,都源于我们村一个人——王新。”正觉寺村党支部书记赵太勋说,在外打工、办企业多年的王新曾经当过电影放映员,文化情怀浓厚,2001年春节回乡过年,看到村风民风陋习依旧,倡议在村里搞点文化活动,把人们从酒桌牌桌上拉过来,扫除陋习,丰富乡邻精神生活。

王新的想法与村党支部不谋而合。2003年春节,正觉寺村“春节大联欢”盛大举行,七里八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被老百姓称为“村晚”的春节大联欢,一炮打响。到2019年春节,春节大联欢连续举办了17届,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而停办。

“我是从小看村晚长大的,希望我们的村晚一直办下去。”村民赵汝俊说。

“正觉寺村每年举办村晚,我都要带着家人从重庆赶过来观看,节目非常精彩。”来自重庆的游客尹友峰表示。

仅有春节大联欢是不够的,王新还要给人们找点事做,增加收入。2006年开始,王新投资近2000万元兴建了德孝文化广场、忠孝文化广场、十二生肖亭、崇文书岩、寺外桃源风景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正觉寺村成为一个让村民引以为傲的家乡。


记住乡愁 拍摄《川北旧事》

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经川北地区,像一条玉带把沿岸紧紧缠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性文化。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中,发明创造了各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比如傩戏、灯戏、号子、小调、山歌、剪纸、戽水、吼拐、蒙箩筛、鸡壳子等。

这些东西,大多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传承这些手艺、传唱这些民歌了。要把这些属于“旧事”的东西搜集、整理、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江苏昆山办企业的王新又一次承担起了这项投资巨大的工程。

王新从正觉寺村、南部县、昆山市里各取头一个字,成立了四川正南昆文化公司,计划出资500万元,拍摄30集川北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2016年6月,《川北旧事》摄制组成功组建,首先聚焦具有川北地方特色的剪纸、花灯、地灯戏、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王新已投资200万元,陆续拍摄了22集《川北旧事》。5年来,摄制组走遍了川北南部、阆中、盐亭、江油、苍溪、剑阁等县(市),用脚板走出纪录片的脚本。

71岁的宋开华是摄制组负责人,《川北旧事》故事搜集、脚本撰写等都是他负责。“60公里的嘉陵江两岸,全长303公里的西河两岸,我都是一步一步走完了的,5年来,行程上万公里。长年累月都是一个背包伴随我,包里装的是摄影支架,夏天装矿泉水,冬天装开水,还有一瓶白酒。走饿了累了,就在树下歇脚,喝水喝酒啃馒头。”

“这还不算啥,最危险的一次碰得头破血流。那是在江油市云集乡钻西河溶洞。为了探寻一滴一滴的水从碳酸盐岩上掉下来,汇入浩瀚的升钟湖的奇妙景象,我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了,头上磕了个口子,血流不止。同事急忙拿出急救包包扎,才把血止住。”宋开华说起这些险情,泰然自若。他说这种泰然自若源于自信,这自信就是文化自信。

《川北旧事》包括人文、地理、故事、传说、民风、民俗、戏曲、山歌、劳动号子、传统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等,每集时长20分钟左右,每分钟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民间艺术珍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拍摄《川北旧事》,既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豪情流露,又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责任担当。

拍摄《川北旧事》也历练了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担任《川北旧事》摄像的王力说:“对于这些即将失传、消失的老手艺,我学不会,就用自己的双手去留下父辈、爷爷辈们的记忆。拍摄于田间,闻着稻草的香味,感觉瞬间穿越。”


乡贤文化 传统文化之根

“清早起来嘛哥哎,去上梁嘛妹儿哟,摘片树叶儿玩耍,叫叫吹响响,花花扇儿摇;情妹儿听到嘛哥哎,树叶儿响嘛妹儿哟,假装出门玩耍,叫叫晾衣裳,花花扇儿摇。”在第二十集《川北旧事·民歌小调》里,阆中古城土生金客栈民歌手王建华唱的民歌小调《晾衣裳》,婉转悠长,配以古城院落的青瓦木格子门窗、木案桌、青花瓷茶具,将古城风情展示悠然。

“月儿落西霞,那西霞像冤家,冤家不来喊我家耍,我心里乱如麻。”同样在《川北旧事·民歌小调》里,南部县大坪镇村民李登勤唱的《月儿落西霞》,粗犷嘹亮,与陕北民歌有得一比。李登勤说,过去集体生产的时候,山沟里面的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出门就爬坡。群众担起大粪,一串一条龙,唱起山歌,扯起嗓子,高兴得很,为啥呢?因为唱起山歌小调,就不知疲劳,劲也来了。这首《月儿落西霞》,在绵阳、广元、南充、巴中的山区都有传唱。

《川北旧事》搜集的一些老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弥足珍贵。剑阁县盐店镇五指山村的“竹马调”,富有短小精悍、口语俚曲成趣的特点;南部县双峰乡87岁的曹文武老人,改编宣传孝善道德的花鼓小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部县升钟镇80岁的张福英老人唱的《幺妹放羊》《买杂货》《绣花荷包》等,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既有劳动的乐趣活泼,又有爱情的情真意切,深受群众欢迎。

每集《川北旧事》将该集故事的来源、流传区域、特征特点、表现形式、典型传承人等一一呈现,图景都是川北的山水、土地、房屋、树木,解说是纯正普通话,现场当事人的说唱又是纯正的四川话或川北方言,娓娓道来,自始至终,如身临其境。

正觉寺村会议室里人声鼎沸,作家、总编们畅所欲言,谈感想,提建议,都是一个心愿——为了正觉寺村的明天更美好。《四川文学》副主编杨献平表示,正觉寺村的建设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乡贤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深度挖掘与弘扬。王新和像王新这样的乡村经济文化“达者”“贤者”,所做的事情和所呈现出的效果,对于全国的乡村而言,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甚至引领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蒋蓝认为,德孝文化、忠孝文化已经成为正觉寺村蜚声在外的一张名片。德孝文化、忠孝文化不仅仅是中华传统中维系家族传承的纽带,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走向发达的根本保证。

《广元晚报》总编辑青兴海表示,正觉寺村环境舒适,风光迷人,小村不小,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川北地区风月同天,山川同体,嘉陵江和古蜀道把川北连在一起,《川北旧事》把散落川北民间的“珍珠”串接起来,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正觉寺村,王新已成为乡贤文化的符号。在王新的带动下,该村一批农民工老板返乡创业,提供就业岗位70多个,有的贫困村民由此走上脱贫之路。

2019年9月12日至16日,南部县第四届微电影节在正觉寺村举行,包括微电影大赛、诗歌散文创作比赛、民俗节目表演、武术名人精英赛、根雕艺术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以来,我们村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微电影节,取得了良好效果。”赵太勋说,微电影在丰富本村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文艺人才,带动了全村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充日报社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0年第12期

编辑:  杨钰 


《农村工作通讯》简介

《农村工作通讯》(半月刊)1956年创刊,是国内最权威、历史最悠久的指导农村工作的期刊。该刊由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亲自提议创办并题写刊名,创刊以来农村工作通讯一直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村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成为传达中央和农业部关于“三农”政策和动态的喉舌期刊,也是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交流经验,掌握政策信息、探讨“三农”问题的重要传播媒体。该杂志由农业部主办,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行,是一本以县、乡、村干部为读者对象。具有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的期刊。


The-end

姓 名:
邮箱
留 言:

0817-5751555

312089554@qq.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