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正南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交流,乡村旅游投资管理
0817-5751555

联系电话

川北旧事 %e5%b7%9d%e5%8c%97%e6%97%a7%e4%ba%8b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川北旧事 > 川北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第二十四集 —《送丝蚕》

川北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第二十四集 —《送丝蚕》

发布时间:2020/11/14 川北旧事 浏览次数:1177

  《史记》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中国上古养蚕治丝的伟大发明家,5000多年前诞生于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嫘祖原名王凤。她自幼聪颖,采果奉亲,发现天虫吐丝结茧,细心观察蚕的生长规律,呕心沥血,首创野蚕家养。

   为了纪念嫘祖,川北地区人民用“送丝蚕”的演唱形式在本地长期传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从初一起给人和家禽家畜过年,其顺序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牛十虎……。初八为蚕过年,“送丝蚕”表演也就从正月初八蚕过年开始走村串户,直到正月十五表演结束。演唱队一般有8人。其中1人演唱;1人扮背丝童;2人扮“丝公爷”“丝公婆”;4人敲锣击鼓。内容主要是纪念嫘祖和祈求消灾避难、植桑兴蚕、五谷丰登、财源旺盛等。现在这个习俗几乎灭绝了,只有西水镇宋家坪村还保持了这个传统而又健康的习俗,村老年协会的宋瑜祥说…..

   多人表演的叫大傩,《送丝蚕》属大傩之一。一两个人走家窜户演唱的叫小傩,内容一样是祈求五谷丰登、财源旺盛、家庭和睦幸福。《送丝蚕》唱法多样,唱词不一,道具各异,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服装也没有多少讲究。不少散落在民间的艺人,他们无声的传承着《送丝蚕》这一地方文化。在接触中他们讲述了过去到各家各户去耍傩傩唱丝蚕的酸甜苦辣,也介绍了送丝蚕的传统唱法和传统表演形式。

   其中双峰乡的冯爵昌背上背一个布包袱,包袱里装有出门用的日用品和一把蓑草,蓑草代表蚕丝,手敲马锣边走边唱,祝福主人养蚕顺利,蚕茧丰收。

   同是双峰乡的曹文忠是一个做傩面具的。过去,每年正月初八都要带着他做的面具到各家各户送丝蚕祈福。

   而太霞乡的张国伟带着一个没有下颚的小面具,手里拿一个马锣和一杆小秤。(他手敲马锣边唱边介绍秤的功能和来历,然后用送丝蚕的曲调演唱为主家祈福。)

   西水镇的敬玉光是个多才多艺的农民,川剧、唢呐、送丝蚕他都会吹会唱,而且还懂得多种送丝蚕曲调。劳动累了,在田边地角也会唱几句来消除疲劳。

   民间傩文化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具有地域性和独创性的特征。它服务于农耕社会,也是维系当地居民凝聚力的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The-end

姓 名:
邮箱
留 言:

0817-5751555

312089554@qq.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